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法,“五史”教育进课程——《国史进校园》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20

11月16日,《国史进校园》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法,推进‘五史’与课程深度融合”。本研讨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宣传教育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中教全媒体协办。来自上海大学、赤峰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6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代表合影

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原社长董俊山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新人’培养”做了线上发言。他指出,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都离不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深刻把握其中的丰富内涵,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新时代的宏伟目标,大力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

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组织委员会秘书长、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原社长董俊山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徐光寿以“按照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讲好‘国史’”为题做了分享报告。他指出,两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推动“五史”教育和课程的融合,我们要遵循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分期,深刻领会第四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历史方位。讲好共和国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成就、产生的伟大意义;讲好共和国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徐光寿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顾晓英指出,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五史”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推动各学科老师参与进来,形成学科“反哺”;要拥抱互联网思维,打破课堂边界,打造数字课程,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她提出,要贴近学生,研究学生,打开课程创新的突破口;教师必须提升政治站位,要用想象力,创新内容与形式,讲好“五史”课,打造有颜值有言值的课程。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顾晓英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沈洁霞指出,爱国主义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爱国是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近年来,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自觉扛牢立德树人的使命,依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学校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着力构建课堂内外相互补充、主渠道相互促进、理论实践相互印证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把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沈洁霞

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利颖介绍了赤峰学院“五史”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与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将口述历史融入思政课,选取发生在新中国发展不同阶段的感人故事,重新挖掘和整理,体现在课程和教学设计中;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选取了本市高中、初中、小学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组建了团队,通过手拉手集体备课的平台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落地。

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利颖

徐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石月荣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法颁布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校思政课程提出的新任务。学校将以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推进“五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建设“一平台两基地”,即“思政教育+”智慧平台、“我就爱这彭城范儿”社团基地、“康养专业文化”基地,创新打造三个“行走的思政课堂”,对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新途径进行的实践性探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依靠思政领航,办好思想政治课意义重大,进行思政教育创新探索,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起来、“活”起来,切实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徐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石月荣

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雨昕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法,围绕其中可能与学校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分享了学习体会。在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中,明确了“五史”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等;在法条中列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各类文博场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内容,这些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国史进校园组委会将联合有关单位,陆续推出爱国主义教育法解读、国史大讲堂等活动,结合国史教育基地建设,为推动“五史”与课程深度融合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组织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雨昕

国史学会当代中国电视艺术制作中心干事曹冉介绍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项目和国史教育基地建设情况。该项目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开放大学共同发起,开展国史大讲堂、新时代宣讲和读书活动,开展红色经典诗歌、歌曲、经典影视作品进校园等活动和项目,目前已经得到全国不同层面的高等院校、开放大学等单位的响应和参与。国史教育基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充分发挥学会职能和优势,更好运用红色资源,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史教育基地,共同开展宣传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平台。目前全国已有55家国史教育基地。

国史学会当代中国电视艺术制作中心干事曹冉

在研讨过程中,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在推进“五史”教育与课程深度融合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体悟、理念、创新、实践等。大家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法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以法治的形式推动和保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时代命题,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大思政课”、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校园活动等;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着力,切实增强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温度。

在国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环节,顾晓英以“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法‘新中国史’融入,促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为题做了报告。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由点及线到面,推动上海大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开发“一学科一课”系列课程,做好大思政课建设,完善“本-研-继教”全链条,联手基础教育,建设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机制,开展“国家-市-学校”三级名师覆盖的培训,扩大全国党史类课程联盟;擦亮思政品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围绕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网站建设、著作出版等建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负责人顾晓英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副主任秦瑞丽对“美育中国”课程案例进行分享。“美育中国”以“真善美”心灵养成和价值塑造为宗旨,通过“美育救国”、“美育兴国”、“美育强国”三个板块学习,提高学生美育水平。整合城市美育资源和优势学科资源,以“美育中国”文献数据库为支撑,调动学院雕塑系、油画系、国画系、设计系、数码系、史论系师资力量;“谈美”聚焦于物,“识美”聚焦于悟,“创美”聚焦于行,“品美”聚焦于感,以“艺术之物”,形成良好的审美育人“场域”;将课程融入大文科建设事业,提升了美育课程的厚度。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副主任秦瑞丽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分享了“光影中国”课程案例。课程以中国电影为载体,通过影片中的空间、时间、人物、色彩、声音、场景、过去与未来等元素,采取“项链模式”,从山川中国、城乡中国、中国脊梁、中国时刻、日常中国、色彩中国等十个专题构建课程内容,展示不同的“个体梦”与“中国梦”故事,直观反映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精神面貌上的巨大变化,表现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大国的迅速崛起与当代魅力,以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亮围绕“引人入胜,催人奋进——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做了主题报告。以“项目管理案例与实务”课程实践为例,该课程构建“顶天立地”的课程思政价值链,设计出“国家发展需要项目驱动、项目成功需要管理增值、管理有效需要人才支撑”的逻辑路径,使得思政教育能够从国家项目的宏大叙事自然地过度到中观层面项目管理的重要价值,最后落地到微观的项目管理者这个主体身上,使得学生感到所学所获与自己的专业精进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亮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纪晔晔分享“时代音画”课程的教育实践。课程坚持以美育人,立足时代,传承文化,增强自信。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知、能、情”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科融合”为目标的人文素养内容,“明·思·鉴”为脉络的课程思政内容,“多元评价”为引导的课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变音乐厅为课堂,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基于BOPPPS模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内课外融合、线上线下互补;多学科教师共同授课,训练跨学科思维;讲演结合,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纪晔晔

17日下午,在现场教学阶段,会议代表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国史教育基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参观学习,代表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回顾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中共一大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王长流介绍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国史教育相关工作,特别提到该纪念馆开展的百场“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和珍藏革命文物进校园活动。他提议将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的部分活动与国史进校园活动相融合,共同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会议代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学习

刘雨昕向中共一大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王长流赠送国史学会画册

在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会议代表进行了“有温度、有深度”的体验和交流。2007年上海大学率先开展思政课“项链模式”教学创新,2014年又首创“大国方略”通识课;同年12月,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来到上海大学听课,充分肯定了“大国方略”课程的开设意义、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目前,学校已形成“一学科一课”系列课程20余门,形成了“开大课、传大道、讲大势”的优秀成果。工作室发起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深入开展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凝聚更多高校教师,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法,推进“五史”与课程深度融合。

会议代表在“顾晓英工作室”学习交流

在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负责人常青分享了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整体情况和实践案例。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他们入选了100个最美志愿者、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是全国唯一取得这三方面荣誉的单位。常青认为,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国史进校园方面,通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连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真正做到实践养成、融入日常、注重实效。

豫园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负责人常青讲述实践案例

推动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工作开展,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相融合,关键在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次会议聚焦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共享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经验和创新方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协同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对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内容

点击展开